講堂宗旨

講堂活動照片
「在車水馬龍的塵囂中,隱約傳來法師精彩的開示和大眾的念佛聲,
聲聲都在警醒世人生死無常,又如一股清流,滌蕩俗慮塵勞,
文殊講堂就隱身在幽靜的嘉陵街上。」

緣起

上傳圖片
一九八四年,年僅三十一歲的慧律法師,即在素來沈寂的佛教界吹起一陣弘法旋風。由於法師經教通達,辯才無礙,又能旁徵博引,近取譬喻而不離第一義諦,更兼妙語如珠,幽默生動,聆法者莫不法喜充滿、獲益匪淺。

翌年,法師壽辰,百餘位信徒齊聚誦經祈福,有信眾建議法師,於高雄建道場,普灑甘露。此語一出,立獲全場熱烈迴響,遂正式成立「文殊講堂籌建委員會」,意取文殊菩薩智慧如海,有教化眾生之能事。

由於當初籌建講堂的本旨,即緣於「不忍眾生苦,不忍聖教衰。」並期能發揮宗教的力量,以佛法淨化社會人心。為走入人群,乃於市區覓地建寺。經年餘辛勤奔走,始於高雄市前鎮區嘉陵街覓得現址。因處通衢要道,地價較為昂貴,僅購得二百五十多坪。此地鬧中取靜,交通便捷,可使前來聞法及共修者免除舟車勞頓、跋涉之苦。為滿有情求法之殷切願望,使最小的土地能行最大利益眾生之事,唯有向上發展,遂成今日之外觀。

自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三日破土,至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二日落成啟用,其中篳路藍縷的艱辛,全憑法師以過人的智慧和毅力,始能克服萬難,終抵於成。

甘霖遍降

上傳圖片2
為教育社會大眾,使能普受佛法熏陶,開正知見,故長期開課,舉凡禪、淨、律、密、天台、唯識……各大宗派之經教,均已作完整介紹。講堂住持慧律法師在落成典禮致詞中表示:「文殊講堂的建立,最大的宗旨在於團結整個佛教界的力量,促進佛教界各宗派的和諧,共同為弘揚佛法而努力。」是以,在此絕無山頭主義、門戶之見,雖以淨土宗為主,卻能兼容並蓄,使大眾得以廣學多聞。為令諸沈溺同登九品,除每週共修念佛、拜佛,亦舉行佛七、大悲懺、三千佛洪名寶懺,以期懺除罪愆,解行並重。

為弘揚戒法,每年則固定授五戒、八關齋戒,實際地督促信徒身心規範。為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,興教、護國、孝親,每年亦固定舉辦梁皇法會、水陸法會。至於法會收入及一切信施,除支付必要開銷外,全部移作弘法利生之用,大量印製書籍、光碟等法寶,以贈有緣。並成立弘法基金及經書助印部,落實推廣法務,以最快的效率,將佛法散播於寰宇之內。

除了弘揚正法,講堂也積極地把慈悲的觸角伸向各階層。文殊文教基金會的成立,即在配合社會與政府政策,舉辦各項公益事業、慈善工作。慧律法師自陳其終生職志在令佛教興盛、正法重現。是以,除轉大法輪,亦極重視僧才之培育。

平日即鼓勵知識青年深入經藏,鑽研佛法,掌握修行要旨,成為振興佛教的龍象。自創建講堂迄今,受其感召而發心出家之男眾青年不下百位。

此外,為接引在家居士,亦曾多次舉辦男眾短期出家活動。為利益各地信眾,慧律法師又陸續接掌內門文殊精舍、花蓮佛興寺、六龜觀靜寺、南投養德禪寺及慧律精舍等分院,舉辦佛七、齋戒學會、八關齋戒等,使大眾能就近共修。

硬體設施

上傳圖片3
講堂的外觀,一反傳統寺廟的造型,既無琉璃飛瓦,亦無雕樑畫棟,取而代之的是清淨肅穆的西洋式教堂建築風格,完全融入現代都會的生活脈動。在現今而言,或無新奇之處,但在一九八七年,寺廟建築猶屬傳統保守的年代,可謂是一大突破。

講堂內部格局共分八層,層層各具視聽網路、空調設備。系統相連,脈絡互通。視聽則採五十吋閉路螢幕,並裝置舞台音響,立體傳聲流轉,使講堂活動實況可隨一樓而遍至各樓,使在講堂者皆能如臨現場。天花板採雙管照明,光線充足。

全樓殿堂以大理石鋪設而成,宛若琉璃,光淨明亮。一樓大殿供奉巨幅西方三聖及玉佛,為大眾聽經聞法之處,七樓則供眾共修。

結語

當您路過高雄市民權二路的林蔭大道時,在車水馬龍的塵囂中,隱約傳來法師精彩的開示和大眾誦經聲正如慧律法師所言:「修行不是口號,而是積極的行動。」在自覺覺他的菩提道上,「高雄文殊講堂」這棟位居紅塵一隅的佛教尖兵,正默默地做著放眼未來~前瞻佛教的興盛;著手於當下~積極努力弘法利生的工作。